English

用理论批评的新发展迎接新世纪

2000-02-03 来源:光明日报 周玉宁 我有话说

元月13至15日,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28名委员聚会北京。就理论批评的现状和发展阐述了各自的见解。

一、关于近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态势

委员们肯定了文学理论批评在新时期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。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王巨才在讲话中说:“新时期以来,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、深入,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冲破极‘左’的和僵化、教条的种种羁绊,从思想、观念、方法、品格等各个方面,都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进步。在‘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’和‘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’的良好氛围中,理论批评所显示的时代精神,科学和民主意识,思想深度和艺术透析力,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。应当说,我们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、适应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学理论主体形象方面,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。”

面对纷纭复杂的文坛现实,理论批评是否能及时作出自己的概括与总结,是否有相应的应答策略,却是值得认真检视一番的。委员们围绕当前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问题,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。委员们指出,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,严肃的批评家日渐减少,而文学作品产量的增多,又造成了批评家阅读的局限性,使得批评家面对全局显得难以把握。受商业利益的驱使,媒体炒作的份量增大了,一些批评日渐陷入庸俗化的境地。媒体包装和商业化炒作的合谋,蚕食了不少评论阵地,损害了文学批评的声誉。这几年,社会对批评的淡漠,使得文学批评成为一个相当寂寞的行业。而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脱节,也制约了理论批评的发展,理论批评对丛生的文学现象无力解释,穷于应付,往往是谈文学仅限于文学自身,不太回答文学与社会的关系,忙于制造体系概念,却不关注突飞猛进的现实发展。理论界缺乏争鸣,回避真正的问题。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。批评摇滚化、泡沫化、空洞化了。理论批评的影响力在减弱,阵地在缩小,形成了一种热闹和寂寥同在、执著与浮躁并存的局面。

针对这几年文艺界存在的消解权威、消解崇高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,委员们也进行了批评,并对当下不少作品缺乏正确的历史观表示忧虑,尤其对理论批评界所存在的一股否定一切的思潮提出应予警惕。许多委员认为,对“五四”以来的新文学、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学,应予充分肯定。它们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。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缺陷是必要的,但不能采取一笔抹煞的态度。如果认为上世纪的文学只配留下一份“悼词”,应予彻底“清算”,这就走入虚无主义的迷津。对最近出现的《十作家批判书》等文学现象,委员们各抒己见。有的认为其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,并有一定的尖酸刻薄之处,但也不乏一些一针见血、入木三分的见解。有的委员则分析了其背后的商业目的、社会心理、学术策略等因素,指出其历史观的片面性。

二、关于发展的策略与引导方向

有的委员指出,文学理论批评是文学与社会的结合,是一项社会的事业。批评和创作的根基是统一的,都扎根于时代现实和生活现实,都是对时代的发言。批评不是寄生性的东西,批评本身也是创作,要有自己独立的品格。文学批评是理性认识的成果,应以理性对社会发言。理论批评家要慎重辨别风向,不要盲目跟风,如西方思潮的风、商业运作的风。应拒绝商业炒作,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。

有的委员认为,理论批评家应面对当下的现实,现实是急剧变化异常复杂的。一方面是文学创作数量激增,文学现象比任何时候都纷纭复杂;一方面是西方思潮大量涌入,文学主张比任何时候都纷纭复杂。许多非文学因素的介入,如出版商、企业家、炒作家介入文学。高科技的迅猛发展,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。这些既极大地拓展了作家和读者的视角和思维空间,也对文学理论批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。现实急需理论批评家考察新现象、研究新问题,从理论上作出回答,从学术上进行心平气和的交流与切磋。理论批评家应充分认识到现实文艺格局的变化、批评功能的变化,及时调整自己,迎接新现实的挑战。那种仍然按照旧的文艺格局看问题,还幻想搞纯文学、抱着文学“老大”的观念是不可能的了。目前的困境也是一种机遇,这不是套话,而是需要我们去做很多工作,需要理论批评界加强沟通与团结。中国文学在21世纪有可能出现一个高峰期,文学理论批评应为此作准备。

有的委员认为,理论批评既要富有历史感、现实感,又要富有理论深度。而不管是现象阐述还是理论透析,其中都有一个人生观、价值观问题。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,在时代的新高度上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。怎样科学地吸收古典的、西方的理论,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充实起来、厚重起来,成为阐述现实的有力理论思想,依然是理论批评家们应努力去实现的。目前理论问题有的比较混乱,在评论工作中,批评的标准尤为混乱,这反映了历史观、价值观的不一致。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,如文艺与生活到底是什么关系问题、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历史观的问题、文学价值论问题、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、文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、什么是人性的深度,等等,依然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讨。与此同时,一些由社会现实和文学创作中提升出来的问题,也应在理论批评家的关注视野之内。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开放时代的文化战略问题、文体的自觉和文体魅力的关系、借鉴海外的表现形式和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、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的互动、重大的题材选择和角度的切入、题旨的时代感和超迈感的问题、作家社会责任感和作家生命体验的煎熬感的关系。只有研究了现象、把握了实质、推出了名作、洞悉了国情,理论批评家才能说是真正站在了时代思想的前沿,才能发出自己的宏亮声音,引起社会的关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